2021年10月11日至12日,第七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在辽宁沈阳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王国栋分别以《潜力巨大的镁基储能材料》《我国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初探》为题作大会主题报告。会议以“高效转换—绿色储能—循环发展”为主题,共话“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的储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汇聚了储能工程领域科技界与产业界的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大会分别设立了“先进能源材料与检测技术”“新型二次离子电池”“金属空气、锂硫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与工程化”“储能工程化与物理储能”“新能源器件与电极设计”等8个分会场。
潘复生院士在大会做了题为《潜力巨大的镁基储能材料》的特邀报告,指出在“双碳”背景下,储能材料和储能工程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源的储存和运输是全球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的技术瓶颈,是新时期科技面临的重要挑战。报告介绍了镁基储氢材料和镁电池材料的储能特点、技术难题、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特别阐述了氢能的安全高效储存和运输对实施国家氢能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及在燃料电池汽车、风能光能产业、电力行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重大应用价值。潘复生院士指出,镁基储氢材料是金属固态储氢材料中储氢密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市场前景巨大,一旦技术突破实现大规模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储能模式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差等问题;镁合金电池是极有潜力的新一代电池,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性高、金属成本低、环境负担小等特点,已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开始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科技日报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供应系统,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以及人为固碳等方面,需要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新能源、人工智能、电化学技术、电网技术等多学科、多维度的高度融合,其中涉及的储能工程技术越来越受到各个工业领域重视。在此背景下召开全国储能大会,探讨引领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对于推动我国储能基础研究与应用对接、提升储能工程创新能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拥有50多位教授、副教授,300多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是全世界最大的镁及镁合金研究机构。镁基储能材料目前是国家镁中心的重点研究方向,在镁电池、镁储氢等方向建有世界上最大的镁基储能材料团队。国家镁中心在镁固态储氢、镁一次电池、镁二次电池等领域目前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重要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与广东国研科技等合作,重庆大学镁基储能材料应用示范基地和深圳大湾区镁储能材料应用示范基地即将建成,可再生能源镁基储氢发电系统应用示范线建成,镁离子软包电池开始试制。开发的固态镁合金储氢材料,其储氢密度可以达到6.5wt.%以上,最低吸氢温度低于150℃;开发的镁电池,其正负极能量密度可以达到900Wh/kg以上,优势极为显著。
潘复生院士在第七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做大会特邀报告